科技资讯

“归零”后再开小鹏G3 2020款有感:中国汽车需要造车新势力

在门户从业十年,离职自己创业,虽然每天都很辛苦,但每天都过得很开心。像自己刚入行时那样,拿起相机,抱着笔记本,在出差的航班与列车上飞速敲击着键盘,不仅捡起了之前快速写稿的能力,同时又增加了新技能,写脚本,拍摄视频,应对新时代对于新媒体的要求。虽然一切又回归到了原点,但视野与心态却发生了质的变化。因为这时的“归零”能够让自己更好的看清过去,更能看清未来,看清自己。现在的新造车势力,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,或许,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

近来有幸,三度试驾属于造车新势力的小鹏G3,二度试驾2020款。同一车型,facelift相隔七个月,小调整相隔半个月,很多痛点被快速解决,很多功能被快速添加,让人不得不感慨。

 

“快”对于未来汽车产业将是必备能力

 

快,对于汽车工业而言充满了矛盾,一方面,慢工出细活是制造业铁的定律,往往步子迈太大会“欲速不达”。毕竟车辆的可靠性背后是一点一滴的研究与验证,就如中国制造业老字号同仁堂,每个店门门前都会挂出的祖训: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。”造车与制药一样,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生命安全,一分工也不能省,一分料也不能减。投机取巧的结果无异于谋财害命。

但另一方面,“唯快不破”又是汽车产业的致胜法门。如当年福特T型车的普及,便归功于生产线技术的引入,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,加快了生产节奏,让成本大幅降低,自然也就打开销量,快速普及。

但时至今日,汽车产业在“新四化”的大背景下,已然开启了变革的大门,“快”正在成为一种必备能力。

这里笔者指的“快”绝不是前文提到的偷工减料,减工冒进,而是基于大数据收集、分析能力,对消费者痛点的快速响应。记得此前在一次合资品牌车辆试驾会上,刚好遇到了一位“熟人”。他第一份工作恰巧是在某品牌的A合资公司,而此次见面,他已在同一品牌的B合资公司履新,而两次试驾恰巧都碰到了他,故人重逢,难免多一些感慨。其中之一,便是他对两家公司反应速度差异的感慨。A公司通过4S店收集到了消费者对于车辆配置的反馈信息后,会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去调整车辆配置,但是B公司最短只须一个月就能完成,这样的效率让他不得不感慨:B企业做得好,长居销量榜前十实至名归。


如今的小鹏以及其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也是如此。在第一次试驾小鹏G3 2019款时,,后排空间较小,车内使用屏幕存在频闪(通过手机拍摄屏幕便可发现,肉眼无法察觉,但长时间使用后,眼睛容易疲劳),低速扭矩偏弱,后悬架偏硬等问题都存在。但在时隔只有7个月的时间推出的2020款上,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了。轴距增加15mm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后排空间问题;虽然动力总成不变,但在动力输出逻辑上,扭矩的释放比此前更靠前,直观的感觉就是动力“更好了”;屏幕的刷新频率得到提高,再次使用手机拍摄,并不会明显察觉频闪;后悬架的舒适度得到提升,特别是在过减速带的过程中,之前硬邦邦的弹跳感得到了明显改善。


 也许这样的快,已让笔者惊讶,但更惊讶的还在后面。第一次试驾的2020款G3,刹车的调校较为激进,刹车前半段脚感过于“贼”,影响舒适感。在试驾过后,笔者当场跟试驾教练反馈过这个问题。没想到在两周后的区域试驾会上,再试驾这辆车,虽然刹车距离没变,同样是百公里刹停37米,但脚感已非常线性,前段过贼的问题得以解决,这是何等速度!

 

在这样的速度背后,是信息收集的高速度与有效信息分析处理的高效率并行的结果。举两个2020款G3上的例子。坐进这款车内,中控屏幕会让驾驶员选择一组数据:自己的身高和体重。当输入完成后,座椅会自动调整到一个推荐的位置,然后再由驾驶员进行微调,减少了个人调整的时间。经过咨询,原来是小鹏通过收集了数千组不同身高体重案例的实际乘坐信息后,进行的坐姿总结,并在系统中加入的便捷功能。另外一个是小鹏在此前便推出的Xpilot系统,如今已更新到2.5版本,相比此前的版本,开放了更多的自适应巡航场景,转向灯开启自动转向功能,成功率也大幅提升。可见大数据的收集与应用,已然开始!它更类似于此前的众包技术,节省掉了之前车企从4S店进行信息收集的复杂过程,通过车内的通信机制,实时收集反馈数据,只要对其中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,验证,便可成型,这大大的加快了汽车研发改进的速度!所以数据的收集与合理利用已然迫在眉睫,而这些改变,从新势力的产品上崭露头角,可见鲶鱼效应已然显现!

 

适合汽车的智能操作系统终将到来

 

在两三年前,便有传统造车企业的研发高管振臂高呼:适合于汽车的易用型操作方式并没有真正出现!但两三年过去了,至今仍然没有出现。更讽刺的是,时至今日,特斯拉的V10版本更新过后,别说操作系统, 即使是导航软件仍然难用至极,车主群众多人高呼组团买手机支架,如果用传统的思维迎接新四化的挑战,无疑是新瓶旧酒,原地踏步。

为何适合汽车使用场景的操作系统迟迟未能出现?这个问题可以用特斯拉做一个案例。目前IOS和安卓,是公认的较好的手机操作系统。他们能够在强大的Windows面前脱颖而出,最大的原因是解决了用户在手机上操作区别于PC的痛点,例如无法操作鼠标,屏幕展示面积远小于pc。反观汽车,它的应用场景与手机又有很大的不同。特斯拉的大屏幕无疑是一种创新,但脱离了实际的使用场景后,不过是把pad移到了车上,调节天窗、雨刷速度等常用功能隐藏在多级菜单之下,在实际使用时令人抓狂,不以用户良好体验为目的去开发的功能都是“耍流氓”,功能再新奇顶多是个“噱头”,不能指望一位“演员”去打造真正有革命意义的操作系统。

反观近几年中国的汽车品牌,却在以应用场景为核心,进行对汽车操作系统革新的不断尝试。当这样的革新不断积累,一个操作系统便会成行。以自动泊车技术为例,其实早在十年前已推向市场,但较低的成功率和繁琐的操作,让这项配置渐渐退出了人们购车时考虑的功能清单。

 

但停车难的问题一直存在,自动泊车这项功能也成为了汽车应用场景中重要一环。小鹏将车辆预停泊位置进行了可视化操作,同时可用触屏直接选择车辆的停放地,简单快捷,再加上前文提到将近20万次的大数据反馈修正,使G3自动泊车的成功率上升到80%以上,场景覆盖率达到70%,让这项技术再度回归主流。如果这还不够便捷,车主可以在停车前选择好待泊车位,挂入p档,直接下车,单击车钥匙上的泊车按钮,再双击开锁键,车辆直接自动泊入车位,节省了车主的时间。

而诸如此类的便捷操作,正不断地在造车新势力们打造的智能汽车上上演。如取消掉传统的启动按钮,语音开启车内空调、音响、天窗操作,车内摄像头视觉识别车主解锁登陆等。一套由一个个智能化场景组成的操作系统正在成型。

 

车内场景服务价值崭露头角

 

近些年来,诸如福特、丰田、大众等企业纷纷提出转型科技、出行服务公司的理念。背后的逻辑是,在自动驾驶与车辆共享技术的普及之下,车辆的销售额将有极大可能出现锐减,传统的整车销售利润模式已无法支撑车企的健康发展。从用车场景及车辆延伸使用场景中供给服务,从服务中创造价值是面向未来的思路。

 

以苹果为例,其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,包括苹果商店、iCloud在内的软件服务营收占比已达到20%;从2016年起,苹果的软件收入已然超过了Mac的硬件收入,软件与服务将成为硬件之外另一大利润来源, 也已明确。汽车这个相比手机,有更丰富应用场景的智能硬件,将在服务变现层面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。

车内的驾驶员监测摄像头,可以说是汽车的专属硬件之一。通常车企为这项配置安排的功能是驾驶员的身份认证及注意力监测;再高端一些,便是对表情的识别,针对不同表情安排不同风格的歌曲播放以缓解驾驶员情绪。不仅如此,小鹏G3 2020款将在下半年通过OTA升级在系统中提供通过摄像头来监测心跳以及健康程度的应用。这项功能通过监测人的面部血管,在短时间的变化,来确认心跳次数,并监控驾驶员健康程度。这项功能除了在健康层面开启了车辆的功能想象空间,更是在社交与健康服务层面铺垫了未来的拓展可能性。

 

在车内软件层面,小鹏G3推出了游戏、k歌等应用,虽然看似只是延续了平板电脑或手机的操作,但仔细研究,每个应用都针对车载屏幕进行了优化,例如屏幕上的模拟手柄,以及对实体手柄、麦克风的支持,虽然目前只是类似于马里奥、天天k歌等免费应用,一旦付费功能开启,车企将会在内容付费层面打开局面。

 

未来,诸如针对非铺装路面或者赛道的特调驾驶模式(例如针对纽北赛道的特调程序,或者针对秋名山山路的特调程序),或者模拟尾气声浪(例如法拉利声浪、玛莎拉蒂声浪)等与车辆使用相关的增值服务,也可能成为电动智能汽车的必备增值服务,它们类似于游戏中的皮肤或装备,将会是不错的线上下载付费商业选项。

 

车内场景增值服务不可小觑,事实上有统计显示,很多男士女士在开车回家后,总会在车辆熄火后停留一会儿再离开车辆,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。而日本的一项调查也表明,很多租用共享汽车的人,实际上并未真正驾驶车辆,只是希望在车内享受独处的时光。

 

随着未来车应用的不断丰富,将会有大量的商业机会涌现,而传统车企在这一领域较为保守,在软件与硬件层面,对车载应用的支持较少,所以在这一方面,新造型车势力的“变道操作”,值得让整个业界侧目,特别是对于那些提出将向出行技术、服务供应商转型的企业。

 

 

总结:

近来对新造车势力的负面报道不绝于耳,但多是投资领域或财经领域从财报、营业利润层面的解读。笔者真心希望,能够有更多的人,切实的去体验这些产品,不仅是消费者,也包含汽车产业的从业者们,真的从产品、技术和服务的角度去看看这些新势力,也许他们的实力不能扳倒丰田、大众、通用这样的“大象”,但它们的产品和服务,不乏令人深思的内容,相信一定会给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汽车工业,带来不一样的“花火”。而这也是他们被整个汽车工业所需要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相关资讯
用手机看资讯
今日推荐
汽车科技
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