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资讯

C2B的定制化销售模式,能为车企打开新出路吗?

在我们的认识中,汽车和其它商品一样都是制造业的产物。最关键的一点,是这些产品都是按照厂家规划好的生产计划和功能配置被生产出来。作为消费者,除了衡量自己的预算是否能满足购买的需求外,更多的则是在厂家提供的各样配置之中,选择最适合自己当下预算和使用需求的产品。

但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,消费群体的年龄层不断下探,加上经济大环境的不明朗,让年轻的消费者们对“花钱”这件事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期待。纵观我们的生活之中,旅行、餐饮、酒店住宿甚至是就医等方面,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定制化的服务。而惠及普通消费者汽车的定制化服务也在国内出现,那么对于其它车企来说,定制化服务的出现是否能成为车市环境未明之下一个新的发展方向?

年轻化的其中一个标签,便是彰显个性。随着消费主力群体年龄层的逐渐下探,我们看到过往各有独特建树的产品,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“年轻化”。尤其是在汽车领域,以往“高高在上”的豪华品牌最先从价格上,开始了年轻化的市场试探,继而在车型产品定位之中,推出迎合年轻人需求的小型轿车、SUV,满足他们用车观念里小巧、精致的观念。

但是,无论主机厂们如何在产品中迎合年轻群体,都是基于规模化生产的硬条件之下做出的轻微改动。只是外观饰件、车厢里的颜色搭配以及材质差异所带来的变化,并且这类的变化和所谓的“迎合”,更多的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变化。更重要的,这种变化的内核依然是生产模式的固化,不是出自于消费者的真实想法。是否有消费者,愿意选择厂家预先提供好的搭配方案,这是一个概率的问题。

多样化的选择方案,逃不过背后的概率问题,因此国内的部分厂家则反其道而行,将概率部分的主导权也掌握在手里。主机厂可以通过旗下车型的搭配方案,预先进行排列和组合,构建出不同的车型,再通过功能、配置上的不同,以及形象、产品定位的差异化,再次进行细分。如此一来,就可以在统一的车系底下,衍生出数十款的不同车型供消费者选择。

但也有厂家,把所需要满足要求的主动权交到消费者手里。首先,利用过往消费的数据进行分析,在新车中选择关注度较高的功能、配置提供差异化的选项。在消费者下订单之时,将选装的方案交到消费者手里,通过线上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样式,而后确认订单便可以等待属于自己的爱车。

在以往,汽车的规模化生产决定了消费者买车不能随心所欲,只能在有限的选项之中退而求其次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,工业生产和制造融入了更多的互联网元素,智能化程度得以提高,因此大众化定制为核心的C2B模式才逐渐出现在普罗大众的视野。其背后对于数据的处理,生产信息的整合和材料等资源的调配,才是C2B模式发展的难点所在。

要攻克这些难点,从销售计划之初便要开始实施。在我们的印象中,所谓的定制化是在原来的生产线规模化中,生产工人按照订单如同“抓药”般将零部件安装在车体中去。实际上,车企的定制化核心在于“以销定产”。首先根据线上订单的数量,再确定生产计划,然后根据订单进行高效的供应链组织。

简单地说,消费者在下单之后,企业接到订单后便开始采购原料、设计生产,再配送给消费者,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定制化过程。因此,良性的定制生产方式实际上不但不会增加成本,反而是降低生产成本。毕竟,如此一来可以把存货周转速度、流动资金效率都有所提高,减少积压所带来的隐性成本。

定制化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体现,而车主们的改装实际上同样如此。过往不论是消费者层面还是政策制定者们,对于改装一词的态度大多是负面的。这当中,有用户们违法违规影响整体风气的因素存在,以及对于改装配件的良品率、装车之后安全性的难以把控所导致。

个性化定制的模式逐渐成熟之后,车企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模式通过线上平台得以优化,用户的真实想法,主机厂可以第一时间得以了解,而无需通过经销商获取,厂家收集后再进行分析的繁琐操作。

甚至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与众筹模式进行结合,了解消费者对特别版甚至性能版车型需求的多少,以及哪种可行性方案更能获得潜在客户们的肯定,都是个性化定制所带来的优势。再者,厂家生产的特别版车型,经过申报后是成为受法律保护的汽车产品,而非车主们各自改装后,面对验车时需要自行拆除恢复原样的打政策擦边球的“边缘化”产物。

由此可见,个性化的定制模式提升了主机厂的生产效率,减少了库存、新车积累等状况的出现,销售模式也能得以转型优化。同时,既能体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,政策与法规也能合理合法地进行监管。更重要的,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打开车市低迷环境下的新出路。

相关资讯
用手机看资讯
今日推荐
汽车科技
最新资讯